我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发表时间: 2024-02-18 21:01:00 发布于:资质荣誉<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爱粮节粮、反对浪费、家家有份、人人有责。在中国的亿万家庭中,女性多是健康饮食的主导者,在培养爱粮节粮、勤俭节约、文明消费、反对浪费等优良家风中起到引领作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2021年我国重拳遏制食品浪费,从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到同年《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的发布,将节约粮食从道德标准升高到法纪的高度。其中对个人层面也提出防止食品浪费的具体实际的要求。比如,朋友和家庭聚会、婚丧嫁娶等需要用餐的,组织者、参加者应当适度备餐、点餐,文明、健康用餐。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正常采访了全国各地的不同家庭,聚焦家庭节粮,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不同的经验做法。

  四川省攀枝花市的蔡春舟是大花地社区的居委会副主任,“90后”的她和丈夫两个人都是社区工作者,她家曾获得攀枝花市绿色洁美家庭,全家从始至终保持着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

  “我和老公还有一岁多的儿子,跟公公婆婆住一起。”蔡春舟和记者说,自己跟丈夫都在社区上班,工作很忙,平时买菜做饭多是退休的婆婆负责。

  对于避免浪费粮食,蔡春舟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做法,关键词是“沟通”,她会在采购环节和家人多沟通,按照共同生活的亲属的喜好来买菜做饭,“你自己选的菜肯定能多吃一些,不会因为不爱吃而剩下。”蔡春舟说。假如慢慢的出现突然加班的情况,她也会及时跟丈夫说明,避免做菜过多。

  蔡春舟在家中利用阳台打造了一个“家庭绿化园”。靠近阳台,映入眼帘的就是满满的绿色,“早一点的时候,我们在这里种了些花草,现在都换成蔬菜了。”她指指阳台笑着说。“家庭绿化园”里长得最好的是白菜和菠菜,自己种菜绿色又健康,现在一岁半的儿子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给蔬菜浇水。

  蔡春舟在社区主要负责文明城市综合治理方面的工作,当她发现社区居民有铺张浪费的现象,就会及时劝阻。她和记者说,社区会定期开展宣传活动,除了宣传片和“小喇叭”播报宣传,还会把口号印在扇子、纸巾盒等物品上,发给大家。

  蔡春舟说,社区里有个特色的“社区菜园”,由靠近边坡的一片废弃地改造而成。社区把菜园交给居民自愿认领,种出来的菜归居民所有。寒暑假的时候,社区也会组织职工的孩子和附近学校的孩子进菜园了解蔬菜。“让家长和孩子们真正接触土地,参与种植的过程,去给菜园除杂草和浇水。参与后,大家都更能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这个工作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做,未来也会继续做。”蔡春舟说。

  谈到粮食,陕西省巾帼种粮能手王艳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现任陕西省咸阳市礼泉新希望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她,每天都要和土地打交道。王艳和记者说,合作社目前占地1800余亩,有日光大棚28座,建成1.2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猪舍。其中1400亩的土地全部种了粮食。“如果雨水充足的线斤左右的粮食。”王艳说。

  “主要种的就是小麦跟玉米,我们这儿是一年种两季的。”王艳介绍,“我从2015年开始尝试种粮食,之前是养猪。”因为合作社有温室棚和冷棚,王艳平时吃的菜都能做到自给自足,绿色健康的自家粮食,也成了亲属和朋友喜欢的礼物。

  王艳认为,很多人浪费粮食是因为没有参与过种植的艰苦过程。种麦子要在10月底到11月播种,玉米的播种时间要求的更严格,只有短短的几天。

  “等种子发芽了还必须要浇水,冬季都没有下雨,所以你看离我们最近的这块麦子干旱也挺严重的。井还不能停,一停皮管子就冻住了,所以都是24小时在地里浇水。”王艳顿了顿,接着说,“冬季浇水对人来说太辛苦了,你要穿着那种不透气的胶鞋,踩到泥泞的土中。冰冷刺骨的水让人很难忍受。”

  王艳和记者说,就算有机器在运转,人也要紧盯着田地。去年收麦子,预报第二天会下雨,在闷热天,丈夫和孩子收了整整一晚上。正因为从小要帮家里干活儿,孩子们自然而然懂得了珍惜粮食。

  有时候王艳的孩子还会询问她,能不能带同学来参观自家的合作社。“我就说来玩吧。”王艳说,孩子们来了合作社都觉得很新奇,很高兴,而让孩子们看到粮食如何生产的过程,也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

  在湖北省襄阳市退休干部蔡学岭的家中,一副对联格外醒目,“铁饭碗靠的是真本事”“万吨油装不满漏砂锅”,横批“自食其力”。

  这是蔡学岭的父亲在改革开放初期写的一副对联,也是蔡家人几代传承的家训。当时国家推行分田到户,这一年许多家庭都迎来了粮食大丰收,蔡学岭家也第一次有了余粮,他的父亲提笔写下了这副对联,提醒全家人,有余粮也不能忘记过去的苦日子,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不能浪费粮食。

  “我的父母很注重节俭,小时候,我母亲把芝麻油放在陶罐里,需要时就用筷子蘸两下,不敢用勺子舀,就怕舀多了浪费。”蔡学岭回忆说,他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蔡学岭说,到现在他家里还保持着“蘸盘底”的习惯。看到盘子里吃完菜后剩下的油和菜汤,蔡学岭每次都会用馒头或是米饭把它蘸干净吃掉。“这是来自老一辈的传统,我们全家现在都养成了这个习惯,就连十几岁的小外孙也这样做。”蔡学岭说。

  “要形成勤俭节约的风气,需要从每个家庭做起,并一代一代传下去。”蔡学岭说,为了向更多的人传递勤俭节约的理念,蔡学岭和女儿走进襄阳市的工厂、企业、中小学校,开展公益讲座50多场。

  正是由于蔡学岭家庭始终如一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家风,2021年和2022年,蔡学岭家庭分别被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和全国“五好家庭”。

  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世民认为,父母要树立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基本理念。父母爱惜粮食,就会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对孩子有要求。比如,在很多家庭中,父母都不允许孩子吃饭“留碗底”,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会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王世民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通过假期及双休等闲暇时间,带孩子参加农场采摘活动,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植物的成长过程。亲自动手参与的过程,不但可以拉近亲子关系,还能帮助孩子了解生命的真谛,感受收获的喜悦。通过辛勤付出获得劳动成果的过程,会提升孩子的自身价值感,孩子也自然会懂得“粒粒皆辛苦”,珍惜每一粒粮食。

  新年新气象,让我们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行动起来,让“光盘”成为生活小习惯,让勤俭成为价值追求,让节约成为自觉行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文明之家”。



最新文章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