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发掘大运河沉船 初步推断为明代“剥船”

发表时间: 2023-11-28 05:16:04 发布于:资质荣誉<

  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新闻中心天津津沽大地正文

  天津北方网讯:编辑动机天津的北运河是我国南北大运河的最北段,自北京通县至海河,在现在北辰区双街镇张湾村的东南处河道有个转弯。2012年4月北运河着手清淤整治,就在河道转弯的地方,实施工程人员挖出了几块船板,为北运河古沉船遗址抢救性的考古发掘拉开了序幕。

  天津北方网讯:编辑动机天津的北运河是我国南北大运河的最北段,自北京通县至海河,在现在北辰区双街镇张湾村的东南处河道有个转弯。2012年4月北运河着手清淤整治,就在河道转弯的地方,实施工程人员挖出了几块船板,为北运河古沉船遗址抢救性的考古发掘拉开了序幕。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发掘,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野外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共清理明代沉船2艘,出土元、明、清时期铜、铁、瓷、陶、骨、木、竹等不同质地文物及标本600余件。其中一艘完整的明代沉船将“打包”上岸,考古发掘工作也将进入室内精细发掘阶段,埋藏于古河道和古船中的秘密将被逐一揭开。稿件统筹邓晶龙周白石

  进了双街镇,车开上了北运河的河堤,不远处几部挖掘机还在河床上进行清淤作业。转过一个弯道,记者来到了古沉船发掘遗址的现场。河床中心,一艘古船“横卧”其中,船身的大半部分已经暴露出来。文保中心工作人员在古船两侧挖出了工作沟,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打包”和整体吊装做准备。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梅鹏云介绍,根据沉船所在的层位和沉船出土器物的年代初步推断,第一艘、第二艘沉船的年代应为明代。两艘木质沉船分别埋藏于距离现地表深度约5.5米的现北运河河道内的沙土层上。第一艘沉船损毁严重,整体结构无存,仅在现场发现有大量不完整的船板,在沉船点周围散落较为丰富的遗物,城砖和韩瓶数量最多,还见有青釉瓷碗、盘残片、刷子、骨簪、船钉、铜钱等遗物,伴出有牛、狗、猪等动物骨骼数量也较为丰富。

  通过考古勘探,在第一艘沉船的南侧约20米处又新发现明代沉船一艘,该艘船整体保存较好,两侧舷板有损坏,呈东西向覆扣在北运河河道底部,头东尾西,全长约12.66米,船底部最宽处达2.2米,整体形状为齐头齐尾、平底。船板之间缝隙处用防水材料修补痕迹明显,在船体周围散落有大量各种形态的船钉,也有城砖、韩瓶、瓷碗、陶罐、铜钱、骨簪、竹绳、麻绳等文物。

  史料记载,明代燕王朱棣定都北京后,首都粮食供给主要是内河漕运,天津段北运河是漕船的必经之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新发现明代沉船的尺寸、形制和船上所载物资推断,该船可能为明代内河漕运中浅船一种剥船。记者查阅了有关漕运的文史资料,“剥船”是一种平底大木船,这些船的大小、形制几乎完全相同。由于河道的宽度和吃水情况,大船行至一些地方需要换装能够在内河行驶的“剥船”经北运河、通惠河进京,这种船运方式又称之为“剥运”,就是“由大船换小船”的意思。曾在北京通惠河行驶的“剥船”可装载100多石的粮食,它可以单独行驶,也可以连成一串,由拖船拖带航行。

  因此,在这里发现的两艘沉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漕运史、水利史、交通史、船舶发展史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运河本身一部分系利用天然水道,一部分为人工开鉴。从大运河的纵剖面来看,全线有三回起伏。从北京到天津,地面高度逐渐下降,河床高度共降低34米。由于大运河各段地面高度不同,因此各段水流的方向也不同。在北辰区张湾村的东南处,河道出现了一个自然的转弯,水流在这里变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漩涡,根据地形地势的变化,而且散落的城砖大部分集中在船只的北侧,专家推测这艘船排除了船只是从上游冲下来的可能性,基本确定船应该是受水流的冲击在原地失衡而翻扣的。

  编辑动机完整的明代沉船将“打包”上岸,船内到底是怎样的结构?里面装有什么样的货物?会不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发现?这艘“倒扣”的古沉船仍留给我们不少疑问,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发掘整理。稿件统筹邓晶龙周白石

  要想彻底揭开古沉船的秘密,只能把船从原址请出来,放入室内进行精细发掘。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这样的一个过程的安全性,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别从湖北荆州请来了国家文物局木漆器保护重点科研基地的专家们,制定出完善的实施方案。据木漆器保护专家吴顺清主任介绍,由于船只为木质船,发掘需要将船只整体打包,打包的材料于昨天送抵现场,主要是木板和工字钢。工作人员们将从现在挖出的工作沟里用木板将整船包括部分河泥整体包裹起来,然后固定。预计打包后的总重量将达到50吨左右。现在工作人员正在铺设一条从河岸到河床内的缓坡,缓坡将承载两部160吨重的吊车,将船捆绑固定后吊离河床,再用特制的车辆将其运至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梅鹏云主任说,他们准备在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内专门为船开辟一个地方,用于对船舱内部及包含物的二次考古发掘,期望会有更为精彩的发现。在此期间,为保护沉睡几百年的古沉船,专家们为船只特别配备了药水,每天要喷淋在船体上三至五遍,主要为了防霉、防腐和加固。待进行二期发掘后,还要对整个船只进行脱水、加固和修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古发掘重发掘、重保护、重展示,采用多种现代技术方法最大限度提取遗存及旁边的环境信息。邀请国内权威的文物保护专家、测绘专家、水利专家、文史专家等参与到工作中来,为出土木船提供本体保护、三维测绘、全景漫游航拍、沉船缘由分析。展开多学科协作,最大限度地保护、留存与还原沉船及其周围环境的真实历史。

  记者在现场看到,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测绘重点科研基地的工作人员们正随时根据现场的变化,拿着手中的仪器进行扫描工作。据介绍,他们主要是采用了三维激光扫描、全站型测绘机器人、卫星定位仪等,对考古发掘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细节进行翔实的记录。因为发掘的现场在古船吊装后将消失,所以,所有的资料都需要经过详细记录后,再通过电脑进行原景再现。此次详细的资料记录还将有利于复原当年运河行船的情景,甚至有可能再现当年翻船时刻。

  据专家介绍,张湾明代沉船是天津考古历史上首次科学考古发掘与发现的大运河沉船,新世纪以来,在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对运河沉船进行正式考古发掘与发现的数量也寥寥无几,因此这是很重要的考古发现。

  北运河天津段是我国京杭大运河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记载的北运河修建于金代海陵王在北京建中都以后,目的是南粮北运,保障首都供给,此后元、明、清三代延续使用和修建。在此次考古工作中发现金代的钱币、元代的瓷器、明代的沉船以及清代至民国时期大量的生活器皿,清晰地反映出文献记载中北运河的始建与使用的历史过程,为天津市运河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中重要的参考。早在金元时代,天津所在的直沽地处九河要津,漕运发达,成为北方河运和海运的关键中转站,由此积淀下来的不仅是富饶的土地,还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和风土人情,一度是中国北方商贸和文化的枢纽。作为津门十景中的北运河和海河,曾被誉为“铜帮钱底运粮河”,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发展和城市变迁。

  北运河古称潞河,位于海河上游,北运河经武清区进入北辰区小街村,流经双街、北仓、天穆,至勤俭桥入河北区、红桥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梅鹏云这样评价道:“作为历史上的漕运要道、皇仓重地,这里积累了丰厚的运河文化。”追古溯源,东汉曹操征乌桓凿泉州渠,为北运河水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隋炀帝大业四年凿永济渠,后再经元、明、清三朝数百年的变迁,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北方商贸和文化的枢纽。从元朝的税粮运输到康熙、乾隆下江南,运河水道一直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沿河留下大量的诗篇,还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

  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晓欣教授介绍,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分支,北运河为天津带来了物产的丰饶和经济的繁荣。五谷六畜、鱼盐果蔬、编织酿造等应有尽有。自元代开通漕运后,每年都有数百万石粮米及丝绸、茶糖等大批物资自江淮经运河和海运运抵直沽,再转运京师。天津沿河一带呈现出“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的繁荣景象。每逢夏秋水旺时节,杨村、蔡村、河西务等地码头帆樯遮空、舳舻蔽水,“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明、清两朝更是运河水道全线畅通、漕运事业兴盛辉煌。曾有诗词描绘道,“野水千帆集,人声沸暮烟。楼台两岸寺,灯火一河船”。

  沿岸城镇随运河的繁荣应运而生,河西务在辽、金时还只是个小船坞,随着漕运的发展,慢慢的变成为“驿路通畿甸,敖仓俯漕河”的宝地,在运河沿岸城镇地位十分显要。到元代,因其领蔡村、杨村、桃花口三驿和地近京城而有“京东第一镇”之称。元于此设漕运外司,领接海船进京事宜。设水陆驿站和14座官家粮仓。明代设置钞关,来往货船在此榷税。并设漕运使司、巡检司、户部分司等十三衙门,三品至八品官员达百余人。商业日渐发达,商民攒集,舟航辐辏,一时财聚南北,货通四海,令人神往。不仅如此,运河还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把不同的文化、饮食、习俗与不一样的层次的文化诉求、礼仪民风汇集一起,形成多姿多彩、宽容开放的文化特色。

  沧海桑田,随着历史的脚步以及城市的发展,北运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不断地将这份资源深入挖掘,现如今北运河集泄洪、引滦输水、调水等多功能于一体,不仅是海河水系的主要河道,同时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将水利工程与景观工程有效结合,使其成为本市域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清淤疏浚、滨水景观建设到两岸人文景观建设,不断弘扬运河文化的深邃内涵,展现千年大运河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成了重要的文化点、经济增长点和城市景观点。

  南水北调、引黄济津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天津境内南运河的部分河段开始恢复,尽管天津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消失,但它的环境效益、文化符号意义仍在彰显,作为一条活的历史长廊,运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和未来的社会经济价值依然不容低估。2009年,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运河沿线城市格外的重视大运河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源流和纽带作用,普遍开展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环境综合整治以及运河沿线的发展促进等工作。

  本市作为国家第二批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近年来在深入推动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两年多时间里已组织编制实施了一系列历史城区、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镇名村、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规划。在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方面,市规划部门组织科研机构分别开展了“京杭大运河天津段保护利用研究”和“天津境内京杭大运河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等工作,力求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下挖掘、保护和发挥其历史之河、文化之河、生态之河的价值,将大运河作为仍在发挥作用的活态文化遗产,使其始终同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大运河作为自然和人工的双重遗产,具备资源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必将成为天津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

  原天津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总经理沙毅接受审查调查

  原天津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总经理沙毅接受审查调查

  天津: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重点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巡视等工作

  2023年三季度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民营经济稳定增长 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趋势凸显



最新文章
相关产品